本報記者 丁先明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27日01版)
  自2011年起,青島市城陽區推廣建設公眾體育休閑中心,大力發展校園足球、廣泛培養足球興趣,拋棄錦標主義的功利思維,在普及中選育拔尖苗子,最終成就了周邊公認的“足球高地”。(本報9月26日頭版頭條報道)
  足球如何振興?這一問題,一直困擾國人。正在舉行的仁川亞運會上,男足持續低迷、女足歷史最差,中國足球的成績單又是不及格。振興足球,不能光靠喊口號。城陽的做法,或許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。
  近期,有媒體報道,深圳展鵬足球場艱難運營12年後,最終遭拆除,這片每周可接納約300支業餘球隊的綠茵場或將被兩棟高檔寫字樓取代。
  巴西世界杯期間,新華社播發評論稱“中國還‘玩不起’足球”。評論說,荷蘭足球強大的背後,有一個龐大的草根足球體系靜悄悄地生長。而在中國,別說足球場,不少城市社區連配套全民健身設施的規定也成一紙空文。在寸土寸金的中國土地市場面前,足球場地太過奢侈,中國還“玩不起”足球。
  這背後隱藏著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:中國雖是人口大國,但論及足球人口,卻是小國。中國大眾體育不發達,也就難以支撐起足球強國。
  建設球場與經營土地之間,到底是不是對立關係?
  以城陽區白沙河運動公園為例,為了建設這片占地90畝的公共休閑體育中心,當地投入4300萬元,政府也因此失去約2.7億元賣地收入。從錶面上,只出不進,這一公園的建設成本約3.1億元。但公園建成後,極大提升了其周邊小區的配套條件,商品房價格從每平方米四五千元漲至七八千元,而且銷售火爆。甚至有開發商主動找到政府,願意為社區休閑中心出資,等於為小區做配套了。由此,當地土地附加值大為提升。
  城陽區大力建設球場的做法,給各地執政者一個啟示:經營土地與建設球場之間,並不矛盾。搞好社區公共活動空間,既能增強居民生活幸福感,又能提升周邊土地的附加值,二者並非對立關係,而是相互促進的共贏關係。
  發展足球事業,關乎體育強國的夢想。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南京青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曾表示,“三大球”(足球、籃球、排球)要搞上去,這是一個體育強國的標誌。
  搞好足球,就是服務群眾、改善民生。以足球強國荷蘭為例,該國共有3300多個足球俱樂部,其中超九成是基於社區的業餘俱樂部,每15個荷蘭人中就有一個是俱樂部會員。
  當下,舉國皆期待足球振興。那麼,在偌大的城市中,就不能見縫插針地開闢一塊足球場?
  城陽正是見縫插針地“種”場地:高壓線周邊的荒地上、湖邊河邊、山地包圍中,出現了一塊塊綠茵球場。事實證明,只要想做事,總會有空間和辦法。
  足球也不是奢侈運動,巴西窮孩子把報紙團成“足球”,在灰塵飛揚的土場地赤腳踢,不也成就了足球王國嗎?不一定非要有優質草坪和夜間照明,關鍵得有必要的場地和氛圍。
  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,要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面向大眾的體育健身場所設施,促進群眾性體育事業發展。“吃著薯條、喝著可樂、看著別人的世界杯,我們總是激情澎湃,但轉身下樓就迷失在了鋼筋混凝土森林中”,讓這種尷尬儘早結束吧。
  相關報道
    (原標題:見縫插針“種”球場,也是民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s27gsrcv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